亦南亦北的地理气候赋予了宿迁人既豪爽又温和的气质,宿迁人被称为“中国最南方的北方人”和“中国最北方的南方人”。
而宿迁历史上最能体现这种侠骨柔情魅力的,就是与刘邦争夺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。
历史记载,项羽为楚国下相人。下相就是古时的宿迁,项羽兵败后,与爱妃虞姬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成了千古绝唱。
直到今天,宿迁的民间艺人们,仍在吟诵这位盖世英雄。
到宿迁的人都要去凭吊项王,乾隆皇帝也不例外。不过,他六下江南五次下榻宿迁,据说主要是被当地的美食和美景所吸引。
在宿迁,和yoyo一起追溯历史,品味西楚霸王的侠骨柔情,寻找乾隆皇帝流连忘返的街头美食。
“霸王别姬”的典故流传至今,被富有创造力的宿迁人民搬上了餐桌,成为了一道有特殊寓意的美食。
选用当地出产的野生甲鱼,和饲养一年以上的老母鸡为主料,辅以干贝、金华火腿、蒜子、香菇。先小火慢炖母鸡,再用鸡汤炖甲鱼,最后合二为一。甲鱼软烂、鸡汤鲜嫩。
传说车轮饼是乾隆的创意,当年他下江南时,要求洋河镇的一家小酒店仿照自己乘坐的马车车轮形状,制作了这么一款点心。
车轮饼以生猪大油为主料,拌上白糖,再掺些核桃仁、瓜子仁、金桔饼、糖桂花、红绿丝之类,馅饼里又加上了冰糖,颜色多样,爽利可口。
做好这道点心的诀窍,在于做饼面皮,两张面皮一张用水和油和面,一种用纯油和面。
用这两种面皮包出来的车轮饼,下锅油炸才能酥而不板、沾唇即碎。
晨曦打破了皂城古镇的宁静,这里曾是京杭大运河的古码头,乾隆下江南的行宫就坐落在古镇的运河边上,而古镇上的一道美食,传说乾隆就曾品尝过。
传说乾隆下江南时微服私访到一家客店,又饥又饿,客店就给他准备了一碗汤,乾隆喝了以后大赞其美味,胜过皇珍玉宴,而后问这是什么汤,但店家也不知其名,说:“是啥汤呢”,乾隆误以为是“糁(sǎn)汤”,由此得名。
用羊或鸡的骨头彻夜熬制成汤,汤里沟点芡汁,打一个鸡蛋在碗里搅匀,用滚烫的汤汁一冲,一碗鲜美的糁汤就做成了。用最原始的做法,成就最原味的美味。
每天清晨,糁汤的美味都会将镇上的人家唤醒,男女老少纷纷涌进老赵家的糁汤店,做了三十多年糁汤的赵师傅继承的是祖传的手艺,到他手里已经是第五代了。
就着锅贴喝糁汤,是宿迁人酷爱的传统早餐。要是年轻小伙子,还得灌几口白酒才叫过瘾。
到底是项王故里,早餐就带着一股豪气。但并不是贪杯,而是宿迁靠近北方和运河,湿气较重,喝酒可起驱寒之用。
宿迁境内有两座湖:洪泽湖和骆马湖;三条河:大运河、淮河和沂河,因为处在中国地理南北过度带,每年秋冬时节成千上万迁徙的候鸟降落在这片浩渺纯净的水域栖息。
生在水乡,一年四季,宿迁人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各种应季湖鲜。要品尝地道的家常湖鲜美味,自然要选择宿迁当地的老居民家。
新盛街是宿迁最老的街道,始建于明神宗万历五年,迄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。
宿迁的家常湖鲜,除了骆马湖的大闸蟹,要算银鱼最为常见了。
银鱼又名白小,通体洁白无磷,体型细小却肥嫩鲜美,是极富钙质的鱼类,被称为“鱼中人参”。
宿迁人通常喜欢用银鱼做汤,这样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银鱼的新鲜味道。
把洗好的银鱼倒入汤锅里煮开,加盐、胡椒粉、香油调味,鲜美的银鱼汤就做好了。
在新盛街的小院里四世同堂,共品一口汤,颇有几分“偷得浮生半日闲”的韵味。
夜晚的宿迁少了水乡的婉约,一股北方的热烈铺面而来,美食街上各种小吃应有尽有,虽不见得精致,却充满浓郁的苏北味道。
乾隆皇帝夸赞过的另一道苏北美食,名字颇奇怪——黄狗猪头肉。
这道美食由民间厨师黄德始创,因为黄德绰号小黄狗,所以又叫黄狗猪头肉,到现在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。
黄狗猪头肉色泽红润,香味浓郁,肥肉酥烂,精肉鲜香,味纯而正。
黄狗猪头肉的现任掌柜为第八代传承人黄金德,他依然按照家族的古法秘方制作猪头肉。黄狗猪头肉选择用粮食饲料喂养的八到十个月的活猪,宰后需头部距而后一公分不肥不瘦的猪头。
剔骨选肉整治干净,加八角、茴香、桂皮、丁香、葱、萱、花椒和宿迁特产的黄豆原抽黄油酱,配用小火长时间闷烧而成。
做法又有 “加工似绣花,选料不马哈,火候如炼丹,甜咸要适度”的口诀,不管从哪里来的朋友,来宿迁一定要尝尝黄家的黄狗猪头肉。
朴实厚道的宿迁人知足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,而水乡的富饶,也让这里的百姓得以低调地安居乐业,缓缓踱步,而非匆忙地追赶生活的步调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